關於性別流動,我的身體是明確的,但心理是自由的

人物專訪—— Ily|模特兒

我覺得「性別流動」不該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選擇題,而是一種持續流動的能量。

在生理上,我知道自己身為男性,這是清楚的事實;但在工作與拍攝中,透過穿搭、彩妝、與鏡頭呈現,搭配我的骨架特質,我也發現自己身上柔性的面向,這些特質並不違和,反而讓我更完整。

對我而言,性別的心理認同是一個可以自己定義的內在空間,我並不需要把自己困在「男」或「女」的單一框架裡。

風格,是對性別表達的溫柔叛逆。

我的性別認同,更像是一場風格實驗,我可以在主流社會的價值與期待中保有自己的立場,也可以選擇在傳統的男性穿搭中悄悄植入一些屬於我自己的符號——可能是一只細緻的耳環、一款帶點柔性質感的包,或是一件模糊中性線條的外套。

這些選擇,是我在既有規則中溫柔地偏離,適度表達叛逆。

成長過程中,我學會把質疑轉化成自信。

記得在國中時,有同學嘲笑我的外表,那時我沒有立即反駁,但這段經歷促使我更深入去思考優點與缺點,我漸漸明白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稜角,而那些被視為缺陷的部分,若用對方式呈現,反而可以成為最耀眼的標誌。

我不再執著於對抗,而是將流動的性別特質內化成我生命的一部分,將傷口變成風格,使其自然而有力的呈現。

美學選擇,本身就是一種性別表態。

「靜奢」對我來說,是一種極簡而有意志的美學選擇——它去除了多餘裝飾,留下結構與意志,我欣賞所有風格的存在,因為那代表著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權、以及自己想以什麼樣子出現在世界面前。

當人們問我如何形容自己的性別身分,我會說:「我像是一場正在進行的儀式,這場儀式在矩形中發展,既沿著邊緣行走、也模糊了世俗的邊界。」我可以順著傳統期待的軌道前行,也能在需要時離軌而行。

性別不是對立,而是一條可以自由移動的光譜。

容許探索自己,持續與自己對話。

給還在摸索自我的人,我想說:不必急著「做自己」,請允許不斷向內探索與懷疑,內觀自己所處環境與條件,亦如選擇適合自己的髮型時,不該被侷限——

長髮或短髮,該反問的是「它適合我嗎?」,而非「它適合我的性別嗎?」

性別刻板印象不該定義我們的穿搭,而是我們應該去定義自己的風格。

我最近很喜歡「GNC」這個詞:Gender Non-Conforming(非常規性別),它提醒我,性別與時尚一樣,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。

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感位置,在這個世界上,自在發光。

上一篇
ARTICLE
推薦文章